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89章 招遠有什麽?

關燈
軍服的事情剛定下,正要商討關於軍械的事情。

負責巡哨各處的王文澤過來,呈送一封拜帖。軍械的事情,只能暫時擱下,回去後慢慢談。

而軍械一事,才是眼前最為麻煩,今後極為燒錢、需要重重考慮的大事情。

現在的捕倭軍軍械在趙期昌看來還差太多,他雖然不喜歡現在原始的火繩銃,可這東西依舊是寶貝,對敵方士氣的打擊太過犀利。

現在的火繩銃有著彈道飄忽、射程近、射速低,無法密集射擊、無法在潮濕環境使用這五個大缺陷,可依舊是有用的,比如第一輪射擊就非常的有用。對土包子部隊一輪打擊,往往能收奇效,也能增強本方士氣。

尤其是密集射擊,讓趙期昌無比的難受,還以為火繩銃也可以像燧發銃那樣讓銃手排成密集陣勢增加打擊效果,他想的很好,可實際上這種方式太危險。

因為火繩,這東西是棉麻繩硝制後的,可持續燃燒。而銃手使用火繩銃時,身上掛著兩圈火繩,而火銃的引發藥鍋裏裝著火藥,扣動扳機燃燒的火繩引燃藥鍋,再引發膛內火藥。

問題就在這裏,作戰時火繩掛在身上很容易將其他人身上的火繩點燃,藥鍋內燃燒的火藥飄出去也有概率點燃其他人身上的火繩。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銃手是要隨身攜帶火藥的,為了取用火藥方便,火藥桶也跟隨銃兵移動。

若是銃手排成密集陣列,一個小小的意外引燃某人身上火繩或火藥,會造成驚慌,進而將其他人引燃,造成火藥意外爆炸事小,更關鍵的在於銃兵陣列會混亂,無法發揮其作用,更會連帶影響全軍陣列。

交戰時,最重秩序,一處混亂必然引人側目,導致軍心不穩。所以,火繩銃要進行密集陣列射擊,可以這麽搞,可產生的隱患太大。所以軍中二十餘名銃手,使用時都是站成一排互不幹擾,打擊效果全看天意。

這是軍械中遠程打擊兵器的問題之一,趙期昌更中意弓弩,原因就是比火銃可靠、易維護,耐用。還有火箭,衛裏的工匠有技術制造原始版本的火箭車,一輛箭車一次射出百餘支可爆炸的火箭,威懾力十足。

而近戰兵器他所需的一丈八尺長槍還沒制好,現在的戰刀種類又繁多規格不統一。盾牌方面這是兩個字,盾軍中專指重家夥,牌又分為長牌、藤牌、牌三種,除了藤牌跟得上外,其他盾牌還需要探究一下。畢竟大盾是列陣時的好東西,墻一樣佇立在陣前,能有效抵禦對方遠程打擊。

最後就是盔甲方面,鐵甲過於笨重,一套半身罩甲二十斤出頭,顯得重了些。就算配合棉甲,兩層甲防禦效果不錯,可冬季沒問題,禦寒、防禦性能都不錯。而夏季就成了問題,負重太高,而天氣炎熱,根本不能持久作戰或追擊、急行軍。

他需要一種防禦性能尚可,還輕便的新式罩甲,最好是鐵、皮、絹覆合打制的甲。夏季穿戴,冬季也可以,相對於傳統罩甲也更為保暖。

軍械集體換裝是最為燒錢的,所以他準備兩三年內將捕倭軍的軍備系統標準化。軍械是硬件,需要不斷調查研究、總結弄一套成本、性能都可以接受的軍械。而軟件方面則以軍中制度、戰術為主,這是內功需要慢慢練。

而現在的捕倭軍分屬各家,在沒有徹底統一軍權並固定下來前,趙期昌想做也繞不開各家。故而,只能現在中軍試行,積攢經驗和熟悉新戰術的軍官、老兵,等徹底收攏捕倭軍兵權後,再向全軍鋪開。

今後的道路,從小到大依次是個人讀書、練武;家中產業擴大、紮根;軍中軍械、戰術換代;以及在外人脈擴展,本人職位變動這四個由己到人,從小漸大,又相互影響的四個方面。

而剛剛遞上拜帖的人,則是一名宮裏人的下屬,這意味著軍械、人脈兩個方面,都能與對方產生交際。

山東在礦業方面有什麽?先秦時齊國管仲治政,以鹽鐵專賣,增收各種稅務如妓女的營業稅之類的,商業帶動文化、國力發展,使得齊國有了稱霸的資本。

而現在大明的鐵不值錢,山東的礦業、鹽業依舊是宮裏惦記的,重要的收入來源。沿海方便產鹽的地方,宮裏派宦官做監;而招遠縣不產鹽,卻產金銀,也是登萊最大的官方冶鐵廠子所在的地方。

故而,招遠有一位礦監,宦官不帶監,就跟參謀不帶長一樣,根本沒有什麽地位可言。太監這一行業專指宦官,其中的佼佼者是太監,大明二十四監的掌事人,其次是各地鎮守太監;再次是二十四監的各種少監,以及加派地方的河道、鹽運、礦業監守。

這個行業,光一個‘監’字就很明顯的說明白了他們存在的意義,那就是充當皇帝的耳目、爪牙,將朝野變動、各地施政情況都盯著,好讓皇帝心裏有數。

內有宦官做監,外有禦史系統,各個衙門內還有設立出的制衡主官權力的職位,所以大明的皇帝不論本意如何,當起甩手掌櫃為興趣而活的時候,國事也不會出現太大波折。

除非禦史系統與宦官系統跟了一個新老大,比如未來的張居正。否則皇帝不管幹什麽,這兩個相互不對付,又是差不多類型的系統會相互競爭、拆臺,激烈的竟業環境下,自然能做好本職工作。

而山東有不少外派的監守,又因為靠近北京,這地方也屬於出產宦官較多的省份。當然,山東、河南、山西加起來,也不如河北的太監多,這地方貧戶子弟自閹不算稀奇事,就連士紳子弟也會給自己一刀,好謀求那一份傳說中的富貴。

而且因為當宦官成風氣,導致不少宦官都不需用刀子割。為什麽?因為剛生下來的孩子,父母擔心未來養不活,或者給娶不起媳婦,或者家裏產業太少,就找專業的女傭來照顧,然後一把捏碎……

唔,捏碎後沒了煩惱根,孩子將來運氣好能在宮裏吃飯,興許還能給家族帶來一場大富貴,多好的路子?總比將孩子淹死,賣了強。

溺嬰是一種傳統,不限於女嬰,條件不好的地方,連男嬰都溺。宋朝福建出了個丞相,險些在剛出生時被父母溺死。而蘇東坡記載中,相對富裕的兩湖地區平民家庭也歷來只養二男一女,多出來的命運可想而知。所以蘇東坡記錄這個,說的不是溺嬰,而是民間女少男多的問題。

再所以,這年頭有正規編制的宦官,社會上是笑貧不笑娼,對宦官行業平時談論似乎很看不起,當一個有正兒八經編制的宦官出現在面前,可沒人敢去嘲笑,巴結還來不及呢。

至於軍人,因為軍餉少、時常克扣、拖欠,娶媳婦、吃飽自己肚子都成了問題,自然沒人願意給軍人嫁女,自然也就導致地位低賤。當然,出頭的軍將,沒人敢招惹。

比如趙期昌,只要有人當眾侮辱他,言語間讓他抓住把柄,當場殺了事後也罪不至死,頂多丟官。甚至,只要別人罵他,他當眾給宰了,只要情理上能講通,殺的又不是什麽大背景、大名聲之人,撐死也就削官、流放充軍。

當然了,大明朝的官員一向是有特權的,在官宦選拔一事上也不例外。比如宮裏每次缺少宦官對外征募時,首先會照顧官員。每年都有那麽一次,讓各地官員家庭而自閹的子弟報備有司,只要宮裏缺人,都會優先招這一批素質相對優秀的。

前不久還有一個進士太監致仕,這位也倒黴,被分配到寧王府當王府屬官,正好趕上寧王造反。事後情有可原,正德判他一個充軍之罪。《大明律》充軍有終身充軍和世代充軍兩種,這位成姓進士是世代充軍。

就上書正德皇帝,說不願意連累子孫充軍,甘願領死。又不能不懲罰,畢竟這進士卷進去雖然遲,可也有隱瞞不報的罪,所以就判了宮刑,成為為數不多的進士宦官。

至於如何與諸位公公打交道……

那位魯姓宦官來到車馬圍起的轅門前,根據拜帖信息,趙期昌親自迎接拱手:“本將何德何能,竟能入楊爺法眼?得知魯爺親至,著實讓本將受寵若驚吶。”

《大明律》,內官交結外官者,斬。

當然了,一切都按法律來,還要官員做什麽?

那位姓楊的礦監敢正大光明派手下人來找他,那說明一定是有事情的,甚至可以算是宮中許可的行為。大明朝的文武逾越一些,幹些糊塗事是經常的,可宦官很少這麽幹。不說皇帝,就算皇帝天天睡覺,誰犯了規矩,同僚、下屬就能撕了他。

沒錯,宋朝的宦官喜歡被人以公公稱呼,公是指雄偉的男子,公公自然是雄偉中的雄偉。以至於這年頭公公成了宦官的代名詞,你當面稱呼他們為公公,無異於指著人家腦門罵人家身體殘缺。

宦官之中,同輩之間都是稱呼對方為某某爺,對前輩都以師父、師叔稱呼。他們能參與的國事也只限於宮裏的一部分,作為皇帝的家奴這自然也就是私事。所以內部都是私人稱呼,給皇帝辦事時,也是以私人稱呼為主。

故而,江湖上顯得草莽的稱呼,反倒在大明朝的宦官階層中開始流行。這在大明朝不是什麽秘密,保不準你家鄰居那個姓王的老光棍老早就把自己切了,專心等待宮裏招人的消息。

魯宦官神態矜持,抱拳拱手,聲音柔和:“我等刑餘之人,何足將軍掛齒?師父差小魯過來,要與趙三爺談些私事。算起來,小魯與三爺也有香火情分在,師父與三爺同為真武一脈弟子,故而,三爺無需擔心什麽旁的。”

趙期昌稍稍一想就明白了,一個崇道並嗑藥修仙的皇帝,有一幫與道門親近的家奴,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拱著手,趙期昌斂去堆出來的笑容:“還請魯爺明言,對於楊爺的事情,趙三並未聽及師尊言及。”

見他斂去笑容,反倒讓魯宦官露出微笑:“藍師伯代師收徒,師父這才入了真武門墻,添為外門弟子。而藍師伯那裏,與大師伯同脈,一長一少。據師父言,說是藍師伯與大師伯名為師兄弟,卻情同父子。而三爺若不介意,可稱呼小魯一聲師兄。”

趙期昌緩緩點頭,打了個稽首問:“魯師兄,小師叔那裏,近來可好?”

趙期昌有那麽一個藍姓小師叔,只是常年雲游山東各處,老道士提起來似乎很看不起。因為這位小師叔在各處山裏跑,為的就是找一處風水極好的地勢修建真武別院,說是為了養老。

用十幾年的時間來回跑,只為年老後住的舒適一點,這樣的想法、行為,趙期昌也不好評價這位長輩什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